握紧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的“奋进之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2-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西师范学院教师正在为学生讲授“有效教育”课程
?广西师范学院壮汉双语班学生参加壮语朗诵比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一所地方高师院校,广西师范学院始终秉承“德才并育,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坚守本色,一贯坚持培养未来之师、服务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办学道路。

    以咬定青山、立根破岩的精神,广西师范学院勇做改革“先行者”。通过陶行知实验班、卓越人才计划、有效教育、顶岗实习等多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业输送了上万名“守望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广西师范学院在砥砺奋进中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内涵发展,始终握紧手中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的“奋进之笔”,奋力谱写师范教育的动人弦歌。

    创新模式 助学子扬帆远航

    培养合格师资是师范院校办学的立身之本,巩固和强化师范生从教技能,则是达成这一目标更重要的路径。一直以来,广西师范学院在培育可用师资、输送优质人才,达成未来教师培养和上岗教学的无缝对接的道路上思考、跋涉。

    2011年9月,广西师范学院对师范生进行“二次选拔”并实施“特训”,“陶行知实验班”应运而生。“陶班”首先在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等专业试点,遴选一批“乐教”“适教”的优秀师范生进入实验班,开展小班教学。至今,5届460余名“陶班”毕业生奔赴八桂大地,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书写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华章。

    “双导师制”和“双实习”是“陶班”的两大特色。除了选派学术造诣高、指导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校内专业导师外,学校还从实践基地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担任校外导师,参与教学实践过程的指导工作,“双导师制”让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同时,“陶班”实行城区中小学实习+“置换顶岗实习”的“双实习”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陶班”与广西72所中小学共建了教育实践基地,实现了校内与校外导师数量比为1︰1。

    和全校200多名“陶班毕业生”一样,2017届毕业生覃蓝蓝早早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她说,自己在学校得到“专业导师”的言传身教,课余到中小学研究基地听课、上课,得到校外“基地名师”的亲自指点。到城区中小学跟班实习4周,随后又到农村学校进行为期3个月的“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正是这样的教学,让自己能力提升很快。

    “协同培养”是“陶班”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学校以自治区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为依托,在教师教育培养全过程中,实现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校有效互动;以校校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方式,邀请基础教育学校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学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标准、课程方案等制定,共建教师教育特色课程。

    至今年,“陶班”辐射11个师范类专业,涵盖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和中职学校教师等基础教育学校教师的全部培养类型,已成为广西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精品项目。

    在陶行知实验班硕果的引领下,卓越人才实验班顺势而上,从师范实验点向多个非师范专业延伸,先后有18个专业开设“卓越班”,以“卓越班”激发并彰显学科专业优势,成为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又一创新模式。 

    服务壮乡 延续精神血脉

    广西师范学院师范生比例超过54%,是广西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该校始终坚持扎根基层、服务地方。

    广西是全国壮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1482万人沿革着壮乡的历史文脉。为了让民族地区学生有更多就学机会,近年来,广西持续扩大民族班招生规模,2020年,全区实施壮汉双语教育的中小学校达300所,在校学生达到15万人以上。

    “这是民族师范教育人才的精准培养”,多年来致力于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副校长彭宁敏锐地捕捉到这是一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契机。当即,专家团队启动前期工作,在教育部门民族教育机构的指导支持下,壮汉双语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初具雏形。

    “为民族地区免费培育可用之才”,为此,通过实施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培养“下得去、留得住”能胜任小学壮汉双语课程教学任务的小学教师。

    作为全国仅有的一所壮汉双语免费定向师范生培养的单位,2014年秋天,广西师范学院迎来了首届78名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的新生。开班仪式上,广西教育部门民族教育机构的领导风趣地对新同学说:“你们是广西壮汉双语师资培养的‘广西一期’,肩负着开创广西民族教育事业辉煌的重任。”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了更好地培养壮汉双语师范生,该校初等教育学院制定了“三个率先”目标——率先开展壮汉双语免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率先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率先编写壮汉双语师范生教材。改变了过去壮汉双语教师单一接受语言培训的局面,为壮汉双语师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专业保障。

    “我们在课堂上唱着敬酒歌,跳着竹竿舞,欣赏少数民族美术作品,诵读书写壮汉两种文字。”2016级农卫靖介绍她的学业时无不欣喜,她坦言“这样的学习很充实”。

    为了培养“全科式”壮汉双语师范生,初教院可谓“绞尽脑汁”。课程设置不仅“实用”也要“好玩”,既有“壮汉翻译”“壮文阅读与写作”等专业课,还包含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美术课。

    2014级毕业生韦菲菲执教的壮语文观摩示范课得到参会的教育部门领导及专家、老师们的高度评价,至今,初等教育学院已经培养4届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免费定向师范生共469人,其中两届156人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极大地缓解了基层双语学校壮语教师师资短缺的问题。

    在刚刚过去的纪念国家颁布《壮文方案》60周年暨广西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先进表彰大会上,邹循东代表学校接过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广西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先进单位”。而这,也是对广西师范学院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一份褒奖。

    有效教育 让梦想花开有声

    2016年11月,学校大四地理科学专业的朱婉蓉前往崇左市龙州一中实习,她运用在校所学的教学方法授课,一时引起“轰动”。在实习学校的安排下,稚气未褪的朱婉蓉走上了百人公开课的讲台,娴熟的教学赢得台下众多教师的阵阵掌声。

    “她的教学方法相当于当地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当地教师听课后感慨说道。

    让朱婉蓉有此积累的,是学校新型教学法——“有效教育”,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于一体,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听说读写和思维训练。“有效教育”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老师交出了“主动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形成了师生互动的课堂生态。

    自2012年学校获批为广西首批高校有效教育实验区,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操作技术的新型教师,同时也为广西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卓越师资支撑和理念引领。

    凭借“有效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教学法的东风,学校趁势而为,凝练了“练—评—测—赛”一体化的师范生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坚持四年不断线的师范生“实战演习”。

    2011级生物学专业覃敏萍坦言自己“马不停蹄”的三年师范生实践学习,换来全区师范生技能大赛之冠。以赛促练为覃敏萍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突出的教学能力、全面的综合素质,在大四实习时便被南宁市三十七中破格聘用。

    学校大力推广创新教育教学法,在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锐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师范生培养成效突出。师范生在近五年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别、区级奖项336项,其中,7届广西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数和一等奖数连年高居广西高校之首。

    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一生发展,是广西师范学院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该校推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农村中小学三方联动,盘活了城乡师资。这一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师范生教育实践时间短、形式单一的状况,也解决了农村学生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农村中小学教师较难参加培训的困难。近10年来,广西师院已累计选派顶岗实习师范生2509人,置换培训教师2496人。

    五年来,学校共获6项国家教学成果奖,4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教学成果奖数居广西高校首位。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民族地区教育的核心是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为民族地区培育有能力、有理想、有担当的优秀人才。”学校党委书记李丰生说。(龙妮娜 刘 雯)